返回

穷途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归心似箭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大虞军队在参宿城外苦战了十余日,战局也并无转机。

    赵誉受伤的消息也被隐瞒了下来,甚至连军中许多士兵都不知道,紧掩的御帐中,赵誉昏迷了整整两日。

    他醒来后,第一件事就是披上战甲出去巡视军营,底下的士兵们看着官家如同毫发未伤,军中那些流言不攻自破,却没人知道他战甲下,肩头的伤口的血已经浸透了缚着的白纱。

    即便借此稳固了军心,可战场上的局势如并不如意,算时间,韩继清率着东进的部队早在两日前就该出现在敌后,截断北朝援军,并与主力部队一起合围,可到了如今也并无踪影。

    军中最了解韩继清的人恰恰是官家赵誉本人,这般贻误战机,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
    当日夜里,赵誉心中的不安终于还是被证实。

    韩继清手下的部将叛变,他被暗杀于营中,韩继清一死,他手底下的那几万人军心立散,投降的人就有近乎一半。

    赵誉听到消息时,连连后退了两步,他转身走到身后的案后,缓缓地坐了下去。

    “天不佑我大虞……”他喃喃道,过了片刻,又摇了摇头,“是我的错,是我……”

    这就是赵桢所言的“时机未到”,可惜他当时太过急切,刚愎自用,没有将这话真的听进去。

    他登上帝位不到三年,朝中局势复杂,派系相争激烈,他既还没有真正掌控朝局,也并未培养好能承担大任的将领。

    所以他刚一出征,朝中就出了乱子。在军中,他一方面急切地拔擢了一批年轻的将领如杨郅等人,一方面召回了许多曾经跟随韩崇久的旧属如韩继清等,他们要么便是临阵经验不足,要么便是军中不够,在这样紧要的关口,军心最易动摇,若是没有足够的镇住麾下的人,即便韩继清不死,怕也无法如期地赶来。

    内忧未平,外患又如何能解。

    此时他才看清,天时地利人和,他竟一样都没占。

    “陛下,如今即便攻下了宿参,我们也无力再继续北上了,何不就此退步,也好保存些兵力,以待他日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陛下,抑或转兵西进,占据西线。”

    帐中几位将领纷纷出言劝道。

    赵誉沉默不语,其实虽如这几人所言,此时即便攻下了宿参,也无力再继续北上,北伐也已注定要折戟于此。

    可这十余日的苦战,北契也损伤惨重,北朝人大约也没有料到大虞军会如此勇猛,攻下宿参,倒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
    可既然注定要无功而返,再继续攻下去,即便拿下了宿参,也不过是多添些伤亡,倒不如于此时退兵,及时止损。

    可众人都没料到,赵誉沉默之后,突然开口道,“继续进攻,全力拿下宿参。”

    正在众人惊诧之下准备出言进谏时,又听得赵誉低声道,“攻下宿参后,便可以与北朝议和了。”

    众人这才明白他的用意,攻下了宿参,才有议和的筹码。

    宿参这一役,在后世里的史书里也留了不少笔墨,被提及时,总不免叫人割腕叹息。

    君王意气尚存,终究回天无力。

    宿参攻下之日,太上皇赵桢驾崩的消息也被送到赵誉手上。

    政和三年的这一次北伐,最终在宿参停步,之后,便是与北朝的和谈。

    与北朝的和谈几经波折,赵誉态度强硬,始终不肯退让,北朝便也几度反悔,一直到赵誉下旨西进,攻下了凉州,北契朝中才肯接受南朝使臣提出的条件,来来回回,竟耗了一个多月。

    两朝君主最终在宿参签下和约,至此休战,南边不再向北边称臣,南朝退回沅江以北所占据的州郡,北朝割让西境凉州等地,十年之内,不再起刀兵。

    等和书签定,赵誉这才下旨退兵。

    与北朝和谈的这月余,行都虽有消息传来,可对持盈的情况说得却很是模糊,付安总是说她一切都好,让官家不必担心。

    可算着时间,孩子应当已经出世了,付安却始终不曾提及。

    这一次,行都的信更是迟迟未到,赵誉在帐中发了怒,吓得御帐中的侍卫与宫人都瑟瑟发抖。

    即便是和谈不顺的时候,他们也没见官家动过这么大的肝火。

    赵誉心中总有些不好的预感,却又说不上来,最后他才明白,这些信,都是出自付安之手,持盈却未给他写过只言片语寄来。

    出征半年有余,他却如同度过了半生。

    战场上固然胜败是常事,可若是她与孩子有闪失,那他一定追悔莫及。

    一直到大军开拔,赵誉也没有等到行都送来的消息。

    数万大军行军自然缓慢,等渡过了沅江,赵誉便决定与大军分开,自己先行赶回行都。

    底下的人自然苦苦相劝。

    “陛下,这样太过危险了,况且您身上的伤也未痊愈,再骑马赶路,不知要遭多大的罪。”

    他肩上的箭伤是当时执意亲自去阵前督战所留下的,虽带了随行的御医,可因他一

归心似箭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